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学科的主要任务,即一方面加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性研究,推动颠覆式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围绕关键技术,推进全链条创新。
如果导师使劲地催学生,那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如果自己能力不行,或者出于其他原因没有写出学位论文、未达到毕业要求,那就延期毕业,也不丢脸。
对此,我的说法是:如果自己发不出论文,要么坦然接受,要么努力改进,不能嫉妒别人。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没有经费,那么研究生培养就无从谈起不但实验做不成,研究生导师的头衔都会被扒掉。很多考研学生其实面临着两个跃迁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跃迁、从本科所在高校向排名更靠前的高校的跃迁。
从事任何工作,都没那么简单。如果学生在做科研上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或者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那么产生问题就不可避免。这种全链条创新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应维护致力于全链条创新的专家学者的利益,同时建立不可逾越的底线和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构建防火墙,保证学科的健康发展。如何调动这个群体的积极性,使他们始终不脱离学科这个源,既保持持久的产业创新活力,又同时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是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前者依然重要,坚持开放互通,获得学科发展的外驱动力。仰望星空是对科学前沿的探索性研究,而脚踏实地则是针对技术创新背后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研究。
解决国家重大急需和卡脖子关键技术,成为学科和学者面临的挑战,我们有责任为国分忧,勇于担当。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有能力开展全链条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三方的诉求虽然各不相同,但可以通过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使各方获益。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而科学研究也是教师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径。例如德国著名的巴斯夫公司在海德堡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学科积极拓展校外基地,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阵地迁移至国家重大急需的主战场,同时获得了更大的物理空间、更多的科技基础设施、更强的工程技术人才资源,进一步提升了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为实现颠覆式技术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与校内基础研究为主的格局形成互补,促进学科内涵发展,形成了学科建设的内生驱动力。
(3)高新技术创新,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和原理基础上转化而成、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技术创新,如核技术。产业化工作中,同样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部分教师、部分平台的工程技术研发人员直接参与到产业化工作中,为产业化保驾护航。在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创新互动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厘清校内学科、校外学科基地和产业化公司各方关系,维护各方权益。国际龙头企业与大学共建实验室、设立研究课题等情况屡见不鲜。
从地域分布来看,浙江大学地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长三角地区,教师在服务产业发展方面一直很活跃,他们在产业界获得认可和激励,更大程度实现了人生价值。2.校外科技基础设施架起学科和产业创新互动的桥梁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一般要经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技术评价示范应用产业化五个阶段,如图一所示。
同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再从基础研究出发,进行技术改良和提升,实现全链条创新并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近期,与国内一些龙头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交流时发现,研发人员对自己行业卡脖子难题的科学原理理解不够、技术关键认识不足,需要大学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测试产业化全链条参与。
通过调研发现,这三个机构(图二),既相互独立、有各自的职能,又交叉融合、形成一个交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则几乎与60%的全球500强企业都有联合实验室。所有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根本上是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没有得到阐明。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开展的科研工作,很大程度上存在不那么基础的基础研究和不那么应用的应用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基础研究不够前沿,应用研究又不够接地气,科研工作的定位和方向不够清晰,研究成果偏重于追求发表论文等,大学对产业界关键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作者:张泽 陈云敏 严建华 朱敏洁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0/10/27 9:03:0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新形势下一流学科如何建—— 学科建设与产业创新良性互动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开展的科研工作,很大程度上存在不那么基础的基础研究和不那么应用的应用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基础研究不够前沿,应用研究又不够接地气,科研工作的定位和方向不够清晰,研究成果偏重于追求发表论文等,大学对产业界关键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从需求或者获益角度看,学科发展需要科技基础设施支撑,而学校本身没有充足的物理空间和资金建设大型的科技基础设施。(作者:张泽,系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产业界则应该努力向应用示范、系统测试、技术研发与基础研究延伸,而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则架起了大学与产业界互动的桥梁,填平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死亡谷。他们有能力从基础研究出发,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评估和应用示范,并主导或参与相关技术的产业化,从而实现全链条创新。
二是工程技术人才缺乏限制了学科解决工程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工程学科。一方面,这与产业界对解决关键技术背后存在的科学问题认识不够,与大学或科研院所主动对接的能力不足直接相关,造成研发能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国家卡脖子技术、重大急需技术主要是高新技术创新和颠覆式技术创新。只有从基础性研究着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效解决这些关键技术难题。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科学家更应该勇挑重担、为国分忧。伴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和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与学科和团队的合作。
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学科的主要任务,即一方面加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性研究,推动颠覆式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围绕关键技术,推进全链条创新。1.用基础研究推动颠覆式技术创新 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国外大部分企业,其自身有较强的创新研发能力,能在研发过程中发现其中的科学问题,并主动与大学相关学科领域对接,针对其中的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开展基础性研究。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我国产业界现阶段创新人才不足、创新平台水平不高,自身技术研发能力还不够强劲。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作为学科的校外基地,为学科发展提供充足物理空间和科技基础设施,为学科由基础研究向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延伸创造了条件。
例如,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对飞机装配技术一贯的封锁政策,浙江大学有关教授团队原创性地解决了飞机装配领域的一系列复杂数学、力学和工艺问题,建立了一套全新的飞机数字化装配理论和方法。陈云敏,系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建立了一整套飞机数字化装配核心技术体系和规范,开发了开放式、网络化、组件化飞机数字化装配大系统集成框架,为我国飞机数字化装配系统的创新设计提供了先进、可靠的软件平台。如图二所示,从研究所、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和产业化公司的互动关系来看,基础研究主要由大学研究所或学科教师承担,基础研究支撑技术研发。
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针对国家卡脖子难题,利用所学、所长、所积累的学术储备,解决民生问题、解决行业难题、解决国家重大急需。朱敏洁,系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专职副秘书长) 完成重大科技攻关、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大团队、大成果为何难以形成 访谈人:本报记者 柴如瑾 访谈嘉宾: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泽 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云敏 记者:围绕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对校外11个学科基地进行调研的目的是什么? 张泽:2019年3月初,在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关于学校学术发展的一次务虚座谈会上,大家认为当前工科存在理科化的倾向,应用基础或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没有很好地结合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因此难以形成完成重大科技攻关所需的大团队,难以形成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大成果等,这不利于学科内涵发展和双一流建设。
进一步明晰了学科发展方向,将学科发展与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难题结合起来,将学科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企业的前瞻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流学科建设的内生驱动力。产业的发展壮大则需要科技基础设施支撑技术研发、技术评估和示范应用,而企业没有足够的科技能力建设科技基础设施。
教师追求高水平学术研究,除了要有家国情怀,激发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非常重要,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包括参与国际会议和国际合作、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在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面向育人与创新高度融合的未来,高水平大学必须率先抢占大变局下的发展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瞄准国家重大亟须及关键核心领域,持续拓宽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科建设与产业创新互动,形成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的全链条,使大学主动肩负起培育时代英才、打造国之重器、竞争世界科技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为建成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